電信網(wǎng)絡詐騙已成為犯罪份子實施詐騙的主要手段之一,目前詐騙手段仍在不斷翻新,人民群眾在收到電信詐騙信息后,因防范意識不強,處理失當,常造成難以挽回的資金損失。電信網(wǎng)絡詐騙還有一些常見形式,請大家注意擦亮眼睛識別騙局,保護自己的財產(chǎn)安全。
1、包裹藏毒詐騙。犯罪分子以事主包裹內被查出毒品為由,稱其涉嫌洗錢犯罪,要求事主將錢轉到國家安全賬戶以便公正調查,從而實施詐騙。
2、快遞簽收詐騙。犯罪分子冒充快遞人員撥打事主電話,稱其有快遞需要簽收但看不清具體地址、姓名,需提供詳細信息便于送貨上門。隨后,快遞公司人員將送上物品(假煙或假酒),一旦事主簽收后,犯罪分子再撥打電話稱其已簽收必須付款,否則討債公司或黑社會將找麻煩。
3、重金求子詐騙。犯罪分子謊稱愿意出重金求子,引誘受害人上當,之后以誠意金、檢查費等各種理由實施詐騙。
4、PS圖片實施詐騙。犯罪分子收集公職人員照片,使用電腦合成淫穢圖片,并附上收款卡號郵寄給受害人,勒索錢財。
5、“猜猜我是誰”詐騙。犯罪分子獲取受害者的電話號碼和機主姓名后,打電話給受害者,讓其“猜猜我是誰”,隨后根據(jù)受害者所述冒充熟人身份,并聲稱要來看望受害者。隨后,編造其被“治安拘留”、“交通肇事”等理由,向受害者借錢,一些受害人沒有仔細核實就把錢打入犯罪分子提供的銀行卡內。
6、冒充黑社會敲詐類詐騙。犯罪分子先獲取事主身份、職業(yè)、手機號等資料,撥打電話自稱黑社會人員,受人雇傭要加以傷害,但事主可以破財消災,然后提供賬號要求受害人匯款。
7、提供考題詐騙。犯罪分子針對即將參加考試的考生撥打電話,稱能提供考題或答案,不少考生急于求成,事先將好處費的首付款轉入指定帳戶,后發(fā)現(xiàn)被騙。
8、高薪招聘詐騙。犯罪分子通過群發(fā)信息,以月工資數(shù)萬元的高薪招聘某類專業(yè)人士為幌子,要求事主到指定地點面試,隨后以培訓費、服裝費、保證金等名義實施詐騙。
9、復制手機卡詐騙。犯罪分子群發(fā)信息,稱可復制手機卡,監(jiān)聽手機通話信息,不少受害人因個人需求主動聯(lián)系嫌疑人,繼而被對方以購買復制卡、預付款等名義騙走錢財。
10、釣魚網(wǎng)站詐騙。犯罪分子以銀行網(wǎng)銀升級為由,要求事主登陸假冒銀行的釣魚網(wǎng)站,進而獲取事主銀行賬戶、網(wǎng)銀密碼及手機交易碼等信息實施詐騙。
11、訂票詐騙。犯罪分子利用門戶網(wǎng)站、旅游網(wǎng)站、百度搜索引擎等投放廣告,制作虛假的網(wǎng)上訂票公司網(wǎng)頁,發(fā)布訂購機票、火車票等虛假信息,以較低票價引誘受害人上當。隨后,再以“身份信息不全”、“賬號被凍”、“訂票不成功”等理由要求事主再次匯款,從而實施詐騙。
12、ATM機告示詐騙。犯罪分子預先堵塞ATM機出卡口,并在ATM機上粘貼虛假服務熱線告示,誘使銀行卡用戶在卡“被吞”后與其聯(lián)系,套取密碼,待用戶離開后到ATM機取出銀行卡,盜取用戶卡內現(xiàn)金。
13、偽基站詐騙。犯罪分子利用偽基站向廣大群眾發(fā)送網(wǎng)銀升級、10086移動商城兌換現(xiàn)金的虛假鏈接,一旦受害人點擊后便在其手機上植入獲取銀行賬號、密碼和手機號的木馬,從而進一步實施犯罪。
14、兌換積分詐騙。犯罪分子撥打電話謊稱受害人手機積分可以兌換智能手機,如果受害人同意兌換,對方就以補足差價等理由要求先匯款到指定帳戶;或者發(fā)短信提醒受害人信用卡積分可以兌換現(xiàn)金等,如果受害人按照提供的網(wǎng)址輸入銀行卡號、密碼等信息后,銀行賬戶的資金即被轉走。
15、二維碼詐騙。犯罪分子以降價、獎勵為誘餌,要求受害人掃描二維碼加入會員,實則附帶木馬病毒。一旦掃描安裝,木馬就會盜取受害人的銀行賬號、密碼等個人隱私信息。